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就是一座生物、文化和技术的基因库。它是古人生存哲学的集中体现,承载乡愁、传承智慧,凝聚农业文明的精华。
如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任,落在了80后、90后的肩上。
2022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三处中国遗产地——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8项,居世界首位。
千年遗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故事从此记录在案,并被青年一代继续书写,在梯田旁,在草原间,在茶园里……
河北涉县风光。受访者供图
打造属于梯田人的“种子银行”
初秋,太行山深处,层层梯田从山脚盘绕至山顶,大片的玉米和谷子等待着收获,这一片片灿烂的金黄,与天的蓝、树的绿、叶的红相互映衬。
涉县地处太行山深处,石厚土薄、山高坡陡、干旱少雨,但从元代开始,当地人一代代凿石垒堰,留下至今总面积达4.15万亩的太行石堰梯田。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早在1990年就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作“世界一大奇迹”“中国的第二长城”。
王海飞是涉县农业农村局的一名80后农艺师,主要从事种子的田间调查、保护繁育及田间种植鉴定等工作。“我自小在涉县农村长大,对这些‘老品种’特别有感情。”他说,然而老品种的种子在农资门市是没有售卖的,只能四处到一些农户家中找寻。
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涉县人会制作传统小吃“龙蛋”。正宗的“龙蛋”用黄壳和黑壳的糯小米面制作。以前糯小米品种谷子颍壳是黄色和黑色的,后来才有红色颍壳,而它们的口感有明显差别。黄色和黑色颍壳的糯小米已经很少见了,为了找这些种子,王海飞找了很多年,最终在王金庄找到,并把它们收入了“种子银行”。
2019年,王海飞在村民家里找到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小白豆”的传统农家大豆品种,他之前从未见过。他兴奋地把“小白豆”种到地里,然而连续两年都没有出苗。“我就想着千万别断种了,直到今年终于种了出来,才松了一口气。”王海飞回忆道,“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传统农家品种的收集和繁育,对保护梯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2018年起,针对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作物老品种的系统调查全面铺开,171个老品种得到了保护,其中豆类就有40多种。每个品种都来之不易,是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先后走访了1000多个农户,才收集整理到的。
何环珠在安溪铁观音生态茶园中采摘茶叶。受访者供图
“王金庄农民种子银行”是北方首个社区级“种子银行”,能收集到171个品种非常难得。“‘老品种’让一代代的梯田人度过了灾荒年,村民们舍不得把这些种子丢掉,它们承载了太多梯田人的记忆,到今天,他们对这些老品种仍然保留着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这些千百年来传承保护下来的种子,在农业现代化的今天依然能够传承下去。”王海飞说。
农业文化遗产内涵丰富而立体,需要传承下去的,不仅仅是种子。大到“藏粮于地”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和天人合一的农业生态智慧,小到“地种百样不靠天”等口耳相传的农谚、冬至日给毛驴过生日等特殊的风俗……石堰梯田壮丽农业景观的背后,不仅承载了大量的物种资源,还凝结着农业文明千百年间积淀的精粹。在王海飞的师傅、高级农艺师贺献林的带领下,涉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编撰了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系列丛书——《梯耕智慧》《梯秀太行》《梯馈珍馐》。
如今,王海飞的工作计划是优选出“种子银行”里口感好、产量高的传统农家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开发特色梯田农产品。在他看来,新时代梯田人要面对的挑战,可能比前人要艰巨得多。
让传统的游牧文化融入当代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牛羊可享受300余种可食草种,畅饮清澈的河水。一些牧民至今恪守着古老传统的游牧习俗,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
也是在这片草原上,年轻人用现代的理念和方式,精心地呵护着他们所珍爱的一方水土。
迁徙途中,牛犊在阿鲁科尔沁旗塔林花草原查干坝上休息。受访者供图
90后青年敖日格乐便是这样的青年人,在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和日木嘎查,他用心经营着牧业合作社,与合作社的人一起,让古老的游牧生活融进当代。
游牧文化的“标签”蕴含商机,曾经营困难的合作社,在敖日格乐的努力下不仅打开了呼和浩特的市场,还把产品卖到了北京、天津。
“我从小在牛羊群当中长大,对牧区感情很深。”敖日格乐所学习的食品学专业知识与技能,正是合作社发展特别需要的。
合作社成立了速得玛拉沁畜牧业服务公司,在辖区内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给牧民养殖的牲畜提供防疫、驱虫、消毒与改良配种。敖日格乐介绍:“蒙语‘速得玛拉沁’意为‘优秀的牧羊人’,现在已经承担了周边23个村庄近一半牲畜的防疫工作。”
到了仲秋,经历了四个月夏营地生活的合作社成员和牧民陆续整装出发,唱着草原牧歌,经过三四天的路程,回到冬营地,开始忙着为牛羊马准备过冬的草料。
在草原游牧的长途迁徙中,“放牧+草场基地”取代了单纯放牧,牧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畜牧产品的产量都有所提高。但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依然如故,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元素并没有变。
在现代化的推动下,古老的游牧文化也有了新变化。传统的草料储存方式容易发霉变质,一直苦恼着牧民们。2019年,敖日格乐在外考察学习时发现了加工草料的技术,并引进了机器。“经过专业加工制作的天然牧草颗粒,有效避免了风沙雨水带来的牧草浪费和风吹日晒带来的营养流失。颗粒状的饲料体积小,更加适用于室内长期储存。”敖日格乐说,后来合作社又引进了一台大型机器,冬营地大量草料的储存难题终于迎刃而解。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全球唯一一个蒙古族特色的草原游牧系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可持续游牧业的典型模式。敖日格乐以此为傲。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塔林花草原风光。资料图片
一片叶子里的文明讲到海内外
秋天,福建安溪的茶园仍是绿色。采茶人背着竹篓,穿梭在茶垄间,手指在茶树尖跳跃。茶园下,农户楼顶铺满了茶青。漫山飘香,人人喜悦。
安溪县有1000多年种茶历史,300年前铁观音在这里发现并被命名。在茶农长期的种茶和制茶过程中,安溪逐渐形成了以传统铁观音品种选育、栽培、病虫害防治、茶园生态系统管理、茶叶采制工艺和茶的相关文化为核心要素的复合农业系统。早在宋元时期,安溪茶叶就作为一种重要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成为重要的中国符号。
安溪县龙门镇洋坑村有一个1977茶云故事馆,80后“福茶姑娘”何环珠是主理人。她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茶业世家,从小“事茶”,何环珠告诉游客,自己从事非遗传承工作源自情怀。
安溪县有数十万女性从事茶业相关工作,包括种茶、制茶、售茶、说茶。但何环珠观察到,安溪的制茶大师基本都是男性。
不少安溪本地人不愿意让女性从事茶产业,因为制茶辛苦,需要做一些苦力活、危险活,例如,人工摇青、机器包揉、机器炒青等环节很少让女性参与。为让女性获得更多学习和工作机会,2019年3月,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安溪县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成立了“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培养了一批批全周期传承安溪铁观音非遗文化的女茶师。
作为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校外实践导师,何环珠和部分女茶师一起,全程参与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担任答辩专家,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助力。
目前,我国已有三处茶文化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国悠久而丰富的茶文化。“农业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特点是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在何环珠看来,新型茶饮消费吸引了很多年轻消费者,而飞速成长的电商、直播平台,也给茶文化的传播、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茶叶的风靡、茶文化的兴起,从事茶产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80后、90后已经成为茶文化传播的主力军,这个行业越来越不缺年轻人了。”何环珠对事业充满信心,“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把女性力量、非遗文化融入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如同几百年前那样,把一片叶子的故事讲到海外,把一片叶子的清香与它背后的文化基础永久地留存在它生长的土地。
编辑:黄蔚卿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益云融媒体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gongyifabu.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CopyRight © 2020 北京中益云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所有作品,
均为中益云融媒体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