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发布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崭新画卷 在江源大地徐徐展开

发布日期:2022-06-27 08:51:54  来源:青海日报官方帐号

马铃薯喜获丰收。通讯员 祁燕 摄本报记者 王 臻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凝心聚力,精准实施扶贫攻坚,尽锐出战,攻坚克难,2021年,青海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接续奋斗,乘势而上,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牢记深情嘱托。一年来,全省上下坚持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以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为牵引,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第一要务,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青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在青海大地徐徐铺开。

守住“底线工程”,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2019年11月因父亲昝文成重病,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三角城村村民昝玉青不得不放弃外出打工回到家中。经济来源骤减,医药费不断增加,昝玉青家被识别为脱贫不稳定户。

“通过大病医疗救助、安排公益性岗位等帮扶措施,2020年11月昝玉青家通过评估,标记风险消除。”驻村第一书记马龙告诉记者,虽然风险消除,但对昝玉青家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一直未间断。

为做好村里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定期走访边缘户、临时救助户和一般户,全面掌握了解各户的家庭经济收入、人口结构、存在的困难等问题。而昝玉青家则成为了第一书记马龙和驻村工作队经常入户了解的对象。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昝玉青和妻子在照顾老人孩子的同时,开始进行家庭养殖,养起了猪。“起初没有经验,养殖也没有达到标准,我们遇到不少困难。多亏了马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不仅帮我们解决了养猪难题,还为我申请了乡上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生活上有了双重保障。”昝玉青激动地说道。

如今,昝玉青是乡上的护林员,妻子是村里的保洁员,两口子在工作之余管理着家里的猪舍,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升。昝玉青的生活转变,是我省坚决守牢防止返贫致贫底线的一个缩影。

大通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田广林介绍,大通县坚持“应监尽监、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应消尽消”的原则,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自身优势,摒弃“上下一般粗”的理念,不断优化基层防返贫监测工作方法,通过“1510”工作法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全力跑出防返贫监测“加速度”,有效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

从帮助贫困户脱贫的主线任务,到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的‘底线工程’,一年的时间里,为做好这项事关乡村振兴全局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他们发动基层工作人员入户了解实情,运用大数据平台及时交换预警信息,精准落实帮扶措施。

同时,制定出台动态监测和帮扶《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信息平台,明确监测帮扶认定4项程序,完善一套预警机制和一套针对性帮扶举措,形成“2411”工作机制。对标“守底线、谋创新、强举措、增实效”的目标,围绕“五个结合”抓好工作落地落细。

一年来,他们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省1.67万监测对象中1.34万稳步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风险消除率超过80%,牢牢稳住了乡村振兴的第一块基石。

抓好“基本盘”,稳岗就业端牢脱贫群众“金饭碗”

走进位于湟中县多巴镇凤凰社区的青海青凯源服装有限公司多巴分部,新招聘的50名员工正在接受技术培训。受训人员基本都是家住附近的妇女,而公司新车间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有望带动600-700户农户实现稳定就业。

“我们都是计件工资,手慢的最低每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手快的可以拿到8000元以上,并且公司还为我们交五险一金,既能赚钱也能照顾家庭,靠自己的双手为家庭减轻负担,既高兴又满足。”青海青凯源服装有限公司多巴分部员工张桂存说。

拥有湟中区规模最大的扶贫车间,青海青凯源服装有限公司在政府地大力支持下,由原来的扶贫车间转型升级为帮扶车间,工人也增加至200人,其中脱贫户有20多名。

公司负责人王菊说:“我们要发挥帮扶车间的作用,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再就业。”

2021年,湟中区乡村振兴局对全区扶贫车间走访摸底,坚持分类施策,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升级,并按照四类标准对帮扶车间(工坊)实施分级补助,12家扶贫车间中,有11家升级成帮扶车间,一家升级成帮扶工坊。目前,带动脱贫劳动力230余人。

把帮扶车间建在家门口,让农牧民变身“上班族”,这种就地就近就业模式成为青海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全省重新认定挂牌的282家帮扶车间(工坊),实际吸纳务工群众1.07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和易返贫致贫人口0.38万人。

除了帮扶车间安置一批,他们通过产业带动一批、省外协作输出一批、以工代赈吸纳一批、能人创业辐射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和易返贫致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引导和鼓励更多脱贫人口用自己的双手巩固脱贫成果。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已有0.5万脱贫人口和易返贫致贫人口到东部地区实现稳定就业;2022年部分中央财政以工代赈资金2.9亿元提前下达,为农牧民群众提供近3000个就业岗位。同时,全省现有5.1万名脱贫人口从事生态公益性管护工作,8700余名半劳力、弱劳力通过村级卫生保洁、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实现务工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年,青海省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01元,较上年增长12.3%,高于全省农牧民收入增幅2.1个百分点。

就业是增加群众收入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输血”不如“造血”,扎实推进稳岗就业,继而推进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是青海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性举措。

做好重要任务,乡村宜业宜居水平持续提升

9公里的崭新水泥硬化路,近百盏太阳能路灯,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恰曲纳村,一幢幢藏式花园“洋房”沿路而建,从街面、围墙的整治、新建到排水沟、排水管道以及太阳能路灯等设施配备齐全,再到家家户户水、电、暖的齐全配套,去年11月,村里的52户牧民赶在寒冬到来之前全部住进了新建房。

乡村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恰曲纳村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和文明乡风的培育,让村里既有了“面子”,更有了“里子”。

另一方面,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产业兴旺是发展可持续的前提,如今的恰曲纳村,已经形成龙头企业引领、村有集体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辐射带动了以特色文化产业加工、火锅店、千亩饲草基地等为主的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拥有6个产业和100多个公益性岗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青海省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5.35亿元,保证了乡村建设发展的根本。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青海的乡村建设始终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原则,提出“先行先试、点上开花、线上结果、面上推动”的工作思路,在去年39个乡镇225个村开展试点基础上,今年再选取200个村开展试点建设,“以点带面”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同时,他们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加强财政衔接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使用管理,加大对1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10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帮扶力度,推出22项省级帮扶支持举措,加快补齐区域性发展短板。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一年来,全省新改建农村道路883公里,新改建饮水管网264公里、饮水设施1172座,新建污水管网500公里、污水处理设施1151座,配备垃圾收集、转运设施531套、新建改建垃圾处理站22座,新改建农村厕所4912座,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厕所革命”,促进农村逐步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小康梦圆不是终点,接续奋斗未有穷期。

在新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程上,青海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满怀豪情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青海日报》(2022年06月27日 第1版:头版)

编辑:黄蔚卿  审编:admin

分享到: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益云融媒体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gongyifabu.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CopyRight © 2020 北京中益云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所有作品,

均为中益云融媒体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2046639号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