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19日电 (左雨晴)“其实知道刷酸容易烂脸,但无奈我经常出油爆痘爆闭口,刷酸是我能找到的最快解决途径。”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这样写道。
“刷酸治疗”在医美流行,自刷酸也悄然兴起,不少人就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在家刷酸的经历。“早A晚C,周末刷酸”,成为众多爱美人士流行的皮肤保养密码。
自刷酸有风险
刷酸,在医美项目中又叫“果酸换肤”,是一种化学剥脱术,即利用高浓度的果酸促使老化角质层脱落,从而加速角质细胞及少部分上层表皮细胞的更新。
在某社交平台上,现在搜索“刷酸”教程已自动提示“医疗美容有风险”。
“果酸换肤也是属于医美范畴,需要在有医疗资质的机构做。”医美从业者张女士告诉中新网,“也有一些人觉得去医院刷酸麻烦或者比较贵,所以选择在家自己刷,不过这种一般使用到的酸浓度很低,跟医疗意义上的刷酸不一样。”
“医疗机构皮肤科常见的‘刷酸祛痘’,治疗时果酸常用的浓度为20%、35%、50%和70%,水杨酸常用的浓度为20%-30%。”国家药监局官方网站日前发布一篇刷酸科普文章指出。
“而化妆品中虽然也可以添加某些‘酸’,例如:果酸、水杨酸等,但有着严格的使用限制和技术要求。”
国家药监局表示,在化妆品中,α-羟基酸及其盐类和酯类(包括苹果酸、柠檬酸等果酸)的含量不得超过6.0%,产品pH值不得低于3.5,一定情况下还需在标签上标明“与防晒化妆品同时使用”;水杨酸的含量则不得超过3.0%。
中新网发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目前最受欢迎的自刷酸产品,是某款水杨酸棉片,其两款棉片水杨酸含量分别为0.5%和2%,被视为新手入门产品。在某购物平台上,该产品价格在50-70元之间,其旗舰店的月销量在10万以上。
然而,在该商品的评论区内,有买家表示自己使用后出现了过敏情况,对此卖家只支持“包退”。在该商品的页面详情中,店家称:“出现过敏和脱皮都是因为没有补水保湿。”
消费者反映使用后出现过敏问题。 截图自某购物平台。
“每个人的肤质不同,对酸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张女士认为,“即使是化妆品范畴的酸,敏感肌的人也最好不要使用。”
医疗刷酸
国家药监局提示,“较高浓度的酸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和破坏作用,可能引发各种不良反应。”但中新网注意到,在不少美妆博主推荐的进阶版刷酸攻略中,刷酸产品的酸浓度已经达到了医疗刷酸的标准。
以其中一款产品“博乐达”为例,其普通版的水杨酸浓度只有2%,但院线版水杨酸浓度则高达30%,且产品包装外盒上明确标注了“仅供专业人士使用”。
但在部分购物平台上,一些商家在出售博乐达院线版时不仅附赠配套的刷酸工具,还宣称新手可实时操作指导,还有人表示可以“来医院取货”。
但是,“医院的药是不可以私下卖到外面去的。”一名医生告诉中新网,“这是违反规定的。”
某购物网站上售卖的院线版博乐达,卖家称可医院取货。
医院刷一次要好几百,自己刷一次只要几十块钱;一些教程中还刻意夸大刷酸的功效,仿佛只要一直刷酸,皮肤就能脱胎换骨,换上一副“冷白皮”。这导致不少人热衷于在家进行医疗刷酸。
在这些刷酸者中,不少人在刷酸后出现爆痘、毛孔粗大等现象,无奈在网上求助。而一些人在出现“烂脸”情况后,仍然不肯停下,一遍遍地重复着“刷酸——烂脸——养护——再刷酸”的循环。
美妆博主自信满满的“只要按照流程来就不会出错”,被安利者怀抱侥幸的省钱心态,使医疗刷酸与化妆品程度的自刷酸概念逐渐混淆起来。
“医疗刷酸确实对痤疮、粉刺、眼纹等皮肤状态有改善。”张女士说,但对有的肤质来说,刷酸反而会引起色素沉淀。与其在家拿自己的皮肤做试验,不如去正规机构向有资质的医生咨询,毕竟爱美者更应注意医疗风险。(完)
编辑:江楠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益云融媒体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gongyifabu.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CopyRight © 2020 北京中益云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所有作品,
均为中益云融媒体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