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杭州,穿过车水马龙、熙攘人流,来到城市西北部,港汊纵横,芦花飞雪,火红的柿子好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枝头,绿头鸭和苍鹭飞过水面,普陀鹅耳枥等珍稀植物静静舒展枝叶,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
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10年来,西溪湿地动植物增加了近700种,成为飞鸟、鱼类、昆虫和草木的天堂。
原生态之美
日前,西溪湿地工作人员在例行巡查时惊喜地发现,一年前种下的中华水韭已悄然蔓延。这是一种对环境要求很高的濒危物种,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
在寸土寸金的主城区,这片约11.5平方公里的湿地不仅涵养水文、调节气候,成为“城市之肾”,而且带动周边产业和社会发展,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新形态。
西溪湿地发现于东晋,和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以“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自然美景著称,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隐逸文化的代表。到20世纪90年代,受城市扩张影响,西溪湿地逐渐失去了原生景观。2003年,以“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为原则,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两年后,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和文化湿地于一体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开放。
西溪湿地以“冷、野、淡、雅”著称,多年环境优化结硕果,生态功能持续加强,近年来吸引了不少珍稀“明星鸟”飞来落户,引种的珍稀濒危植物也“适彼乐土”。漫步湿地,你可能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白尾海雕擦肩而过,也可能偶遇“鸟界国宝”东方白鹳和“东方宝石”朱鹮。
2019年11月17日,西溪湿地改造后的莲花滩观鸟区,吸引了“鸟中国宝”东方白鹳的到来。(新华社发,施新新摄)
西溪湿地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介绍说,湿地有柿基、桑基、竹基“三基鱼塘”构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10年来湿地动植物增加了696种,其中维管束植物增加了474种,现有1040种;鸟类增加了43种,现有196种;鱼类增加了6种,现为56种。
水是湿地的灵魂。杭州市近两年开展了珊瑚沙引水清水入城和西溪湿地水环境治理等工程,监测显示,西溪水质从2012年在三类、四类水之间徘徊,到如今常年总体达到三类,核心区域稳定在二类。
“金镶玉”模式带动社会发展
西溪湿地保护被称作“金镶玉”模式,湿地为“玉”,周边发展为“金”,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湿地和城市一体化发展。
“西溪湿地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包家埭和合建港五大生态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在莲花滩等区域设有观鸟楼、观鸟亭等多处掩体,人们可以在这里观赏鸟类又不打扰它们。”在西溪湿地从事生态保护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张巧玲说,湿地自然监测调查已持续10余年,积累了大量科研数据,服务于生态环境研究和管理决策。
从“湿地公园”走向“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西溪湿地生态文明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成了吸引人才和资金的聚宝盆。目前周边已形成一批高教密集区、休闲旅游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打响了“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品牌。
如今,西溪湿地免票区域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扩大到近3倍,当地开展了“花朝节”等民俗活动,传承千年的农耕渔事传统化身文旅产品,周边居民就业从一产走向三产,成为湿地保护讲解员、船工等,鼓了钱袋也富了脑袋。
西溪湿地今年投资525万元启动数字化建设,依托物联网传感、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湿地大脑”,整合分析各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资源,构建生态“驾驶舱”,既服务环境保护,又实时在线呈现湿地之美,科研和科普融合并进。
滋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
万物有灵,共生共荣。西溪湿地这个大自然的课堂每年都吸引大批学生上科学课,大量企事业单位开展研学旅行。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到西溪湿地担任“自然导师”,满腔热情提供讲解和导游。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在认识、理解湿地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滋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
去年毕业到西溪湿地从事科普工作的助理工程师唐琼说,她经常去给中小学生讲课,“孩子们爱上花鸟鱼虫,爱上湿地,幼小的心灵感知到自然之美,自然而然埋下了善待环境、保护地球的种子。”
西溪湿地多年参与举办浙江省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全省每年有3万余名中小学生走进湿地,观察、体悟造化神奇。有人由此立志投身生命科学,有人由此成为拍摄、描画大自然的艺术爱好者,还有人由此走出心理疾患的阴影。
2021年的大赛获奖作品中,一篇来自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学生的《蝴蝶观察日记》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蝴蝶破茧成蝶的全过程。小作者发出感叹:“广阔的天空下,没有一只蝴蝶是相同的。它们都拥有不同的花纹,在阳光照耀下,闪着迷人的光芒。”
编辑:黄蔚卿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益云融媒体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gongyifabu.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CopyRight © 2020 北京中益云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所有作品,
均为中益云融媒体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