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发布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发布

河南省新市民:地方公益生态的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发布日期:2022-03-03 09:11:13  来源:微视河南融媒中心

此前关于公益生态系统的观点或思考大多是基于全国或整个行业,而没有专门针对区域公益生态的实证研究。

随着公益慈善行业的快速发展,公益生态系统逐渐成为公益慈善领域的热门话题,许多有远见的公益组织和公益人开始重视公益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构建,推动公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成为公益慈善领域内外的重要呼声。然而

《催化区域公益生态:基金会的机遇和责任》报告

2019年11月22-23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9年度盛会在福州举行,在11月23日的“催化区域公益生态:基金会的机遇和责任”为主题的平行论坛上,主办方发布了(以下简称《报告》),首次聚焦于区域公益生态这一新兴课题。

以福建省为案例,

《报告》历时半年调查和研究,梳理、呈现福建省的公益生态及其形成过程。福建省公益慈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解区域公益生态系统的重要案例,为生态系统变革供有益的指导。

“福建模式”初具模型

10年

根据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的资料,近来,福建省的基金会数量和规模都有较快的发展。截至福建省基金会已超过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根据《2017年福建省基金会发展报告》,福建省基金会的资产规模在截至增长了

“从能动性上讲,人肯定是最核心的要素,而且是关键机构的核心负责人,包括他对行业的认知、调配资源的能力以及自身的格局和视野等。”

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长吕全斌看来,一个地方公益生态的快速发展,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他认为,对福建公益来说,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一定程度上就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他到福建后,带去了原来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模式,加上当地也有像游劢这样的年轻秘书长给以配合和支持,所以几年之内局面就不一样了。”

刘洲鸿曾担任南都公益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于2016年担任福建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2019年4月26日,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主办的“‘基’极建设——基金会如何推动行业发展”的秘书长说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上,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游劢介绍了基金会在推动福建公益生态发展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首次提及“福建模式”。

对地方而言,公益生态越完善,草根组织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就能更好地服务本地的社会需求、可持续地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这需要由地方的基金会或枢纽型机构来牵头做这件事。

在谈及区域公益生态构建的意义时,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认为,

2019年,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调研了福建省内基金会2013年以来主要实施的12个旨在推动公益生态构建和发展的项目,包括大地之子计划、束脩计划-支持公益人成长学习、福建省公益传播班、福建公益沙龙、香柏计划、榕树伙伴计划-福建公益领袖人才培养、香草计划-公益人筹款能力训练营、善才种子项目-扶持县域社会组织成长、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管理班、宽疾计划-医务社会工作陪伴与支持、姐妹乡伴-乡村妇女自组织支持计划、社会组织公益大讲堂。调研发现,这些项目主要由少数几家活跃基金会发起,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是四家核心发起或资助方。在福建省行业支持性项目中,这些活跃的基金会便采取了联合发起及资助的合作形式,承办或执行项目的机构都是中间型公益机构,即具备一定枢纽或支持功能的公益组织,比如福州市鹏辰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福州市美和公益服务中心等。

福建省基金会的行业支持项目抓住了福建公益人才缺乏和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在激活省域公益氛围、推动公益生态构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报告》认为,正是因为这些项目,基金会才在公益生态发展中扮演了关键催化者的角色。

从“福建模式”看区域公益的形成及发展

福建省公益慈善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报告》指出,一方面,福建省另一方面,福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富人群体,而且这些

福建省公益慈善的特殊之处在于公益生态系统的转型和演化,

虽然福建的这些环境条件确实让省域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较早起步,但《报告》认为,因为省内具有现代特点的公益慈善在 2013 年之后迅速勃发起来,形成了一个充满联系、互动和创新的公益生态系统。在这一过程中,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等少数几家基金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在自我建设的基础上, 不断地进行协作,强调专业人才和组织发展,并且在省内建立起形式各异的交流、学习与合作机制。

在公益生态系统当中,最主要的行动者是基金会。

《报告》将福建模式的独特性归纳为即关注三类人的价值,建立两种互动合作关系,使用联合资助和小额支持的项目策略。

第一,尊重并发掘人的潜能(3 类人群),

包括基金会负责人和员工、与基金会合作的公益服务组织的项目人员、最终受益的社会群体。在福建,基金会强调需求导向的服务设计,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基金会更加看重过程,以及项目是否契合了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了真正抓住社 会问题的突破口,基金会往往要和执行项目的公益服务组织一起进行反复的分析和探讨,并且不断试验、改进和项目迭代。

第二,营造有序的生态关系(2 种关系)。

之所以福建的公益氛围很活跃, 是因为省内公益人之间有大量、广泛且频繁的互动。2016 年以来省内涌现出了大量的交流和合作机制,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其中,需要强调的是,非正式的互动关系是福建公益生态的一项独特优势,它对于生态的发展和维持至关重要。比如,“福建公益沙龙”在基金会的支持下,设置了秘书处,并且制定了工作计划;规范化之后的沙龙不仅影响力大幅提升,而且活动的持续性也得到了保证。总之,在推动生态发展时,基金会需要不断鼓励、支持和发展各种形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互动机制,从而促进协作并且搭建网络。

第三,发挥资源的杠杆作用(2 种策略)。

在活跃的几家基金会中,它们在支持行业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比重实际上并不高。这些生态发展项目大多都是采取了联合资助、小额支持的策略。这种模式通过集中资源来进行较大范围的资助项目,灵活地回应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有效地发挥出了小额资金的杠杆效应。对于基金会而言,此类项目模式具有经济实用的优势,它所需投入的资金量很小,也不会对机构整体的项目规划产生太大影响,而且还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研究“福建模式”,大概也是以管窥豹,了解背后哪些因素在起作用,以更好地推动公益生态的形成及发展。

在吕全斌看来,国内有不少地域的公益生态发展令人瞩目,“比如像湖南、山东、四川成都等地,公益慈善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而

区域基金会在催化公益生态中的机遇及责任

在公益生态系统的建设中,基金会应该成为积极的、有意识的作为者

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劲曾指出,“……从外部来说,除了基金会和基层草根公益组织之外,还有政府、企业、媒体等的角色。从内部来说,需要基金会在里面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

从“福建模式”出发,《报告》把基金会推动区域公益生态发展演化的策略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自我成长。

这并不是说基金会要埋头苦干,而是要求基金会在自身的专业性上下功夫,努力开拓出品牌化的项目,形成自己的项目团队,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找准定位,明确战略方向和变革路径,快速升级并跻身专业型的现代基金会行列。

第二是广泛协作。

基金会居于公益生态系统核心层种非常关键的位置,开展协作不仅限于和公益组织之间的协作,而是要在强化内圈互动的同时不断建立和增强跨部门的、跨领域的、跨地域的协作关系,协作对象既有其他基金会同行,也有政府部门、公益服务机构,还有中间型机构以及外核层的多类机构。

第三是专业主义。

福建省基金会之所以有意愿推动公益生态发展,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意识到省内公益组织在专业能力方面的欠缺。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在 2013 年就与高校合作开设了公益慈善研修班(EMP);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也与国际公益学院合作开展了“香柏计划”,而其秘书长游劢也是国际公益学院的校友;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甫一履职就强调,基金会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培养专业的公益人才。

第四是网络构建。

网络构建策略关注的是如何在不同的行动者、多样的人群中搭建联系,增强互信合作,消除误解和矛盾,并且促使网络成员从交流和互动中获益。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或社群的本质是一种公共产品或者社会资本,而基金会则是这种公共产品或社会资本的创造者。

“公益生态建设先要聚焦到基金会领域的公益生态建设,只有小生态建好了,再一圈圈往外推,整个生态才能好。推动行业生态建设,如果在地方推不动,则很难上升到全国层面。我们还需要静下心来,斟酌打磨。”

尽管“福建模式”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它离成熟还差一段距离,中国区域公益生态及公益生态的构建任重道远。正如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春苗所言,

中心声明:“河南省新市民文化交流中心”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编辑:黄蔚卿  审编:admin

分享到: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益云融媒体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gongyifabu.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CopyRight © 2020 北京中益云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所有作品,

均为中益云融媒体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2046639号 百度统计